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重点)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重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2.圈层划分(1)地壳(C以上):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2)地幔(E+F):E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H+G):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4)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特别提醒]地壳与岩石圈两者并不相同,岩石圈范围要大,它不仅包括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1)概念: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2)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3)大气上界:2_000~3_000千米。2.水圈(1)概念: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2)组成: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3)主体:海洋水。(4)淡水主要储存:南北极和高山地区冰川中。3.生物圈(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3)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5千米处有明显变化。()(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1(3)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三部分。()(4)生物圈包括水圈和大气圈的全部。()(5)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岩石圈上部C.地壳下部D.软流层[提示](1)×大陆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平均35千米处有明显变化。(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3)×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4)×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5)D[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11月24日04时41分在新疆巴音郭椤州和静县(北纬42.39°,东经84.65°)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问题1(综合思维)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什么地方?[提示]地震发生在岩石圈。问题2(综合思维)此次地震发生时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提示]地震发生时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问题3(地理实践力)推测地震发生后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提示]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动。[归纳总结]1.地震波的特点项目内容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分类纵波(P)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横波(S)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共性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特性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质学家利用这一规律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2.地球的内部圈层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地壳与岩石圈的内涵不同,具体区别如下:厚度范围联系示意图地壳平均17km地表至莫霍面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岩石圈平均100~110km地表至软流层1.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2)题。(1)科学家们发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1)D(2)B[第(1)题,在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3固体传播,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第(2)题,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从而会引起地震波波速的异常变化。]地球的外部圈层2018年11月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发生山林大火,大火持续燃烧到11月23日,过火面积超过620平方千米,大面积山林及房屋被烧毁,共造成至少84人死亡。问题1(综合思维)此次加州山林大火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