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题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3课时考点、知识点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中国在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教学重、难点1、现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因素2、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3、“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学习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建议教师活动建议调整记录【单元结构】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基础)(新中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外交关系的突破(突破)(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学生加强课前预习2、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3、课堂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的外交方针: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中国外交三次大转型第一次: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二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知识拓展】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原因:(1)当时国际上存在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而新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2)苏联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持者;(3)当时还存在着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直接武装干涉的可能性2、了解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①建国后一年中,与苏联等十七国建交,②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修改并正式提出。1955年万隆会议上获得国际社会认可。(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a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旨在解决印度支那问题)b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参会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知识拓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1)“同”一是指与会的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坚决反对殖民霸权的斗争。(2)“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在冷战格局下,最重要的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第二课、外交关系的突破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特别提示: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因此这里是“恢复”而不是“加入”)(1)原因:①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出现巨大转变,由“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驱动转变为国家利益驱动,国际形势的定位也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从极左的意识形态因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真正地为国家利益服务。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转变,可以被称之为中国的“外交革命”。第二次:从“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中国由被动外交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机制的外交转变。这次外交方式的转变意义深远,也被政界、学界普遍称为中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