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3.主要特征: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存在的弊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教学设计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内容改革措施可概括为:调整农业政策,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1)农业方面的措施:(2)工业方面的措施:3.评价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造成改革无所适从,计划指标落空。(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其人:2.改革内容(1)在工业方面:(2)在农业领域:3.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4.改革失败的原因①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②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③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比一比: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有何共同原因?解答: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失败的共同原因。1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改革的背景想一想: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2.改革内容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结果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航船驶进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