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用心爱心专心1教学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教材理解)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要点——“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要点——“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用心爱心专心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概念解析“五谷”“六畜”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问题探究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的牛、马、羊、鸡、狗、猪等动物正是中国农民最常饲养的“六畜”。可见,十二生肖与中国农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附:具体过程Ι、神农:农业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可能有被神话的成分,但去掉神话外衣,反映的历史真实就是教材中的第一句话: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再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你能找到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影响重大的两条河流吗?长江、黄河。依托长江、黄河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那么,两大经济区各自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北方:粟麦;南方:稻。参考地图册几幅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说明。Π、北方:粟麦;南方:稻从这幅图片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那么,以什么为辅呢?家畜饲养业。用心爱心专心3Ⅲ、家畜饲养业中国古代的家畜主要有“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