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3、过程与方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能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述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对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经济政策的异同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阅读法、启发法、对比法、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带领学生梳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线索: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我们看到战后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么一战中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济又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最后它的瓦解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作为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究,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讲授新课:从俄国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五位苏联主要的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阅读课件资料: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后,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内忧外患)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①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②外患: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③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当苏维埃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苏俄政权应该怎么办?(非常政策)3.主要内容(非常政策)1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等各种家产品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③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4.评价:①积极:a.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b.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花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消极:阅读课件材料面对农民的反抗、工人的罢工和士兵的叛乱,如果你是列宁,你将怎么办?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经济危机a.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引发b.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政治危机:a.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表明b.: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2.实施:①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②内容:a.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b.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d.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思考:新经济政策到底给俄国带来了哪些好处?4.作用:①经济: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②政治: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5.评价:①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突破三、苏联的成立1.背景: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他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2.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人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会。3.法律保障:1924年1月苏联第一部宪法。对比战时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