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校属于市一级达标学校,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是可行的。三、设计思想1.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查找有关资料,合作与探讨,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整理,掌握基本史实。以课堂作为呈现成果的媒介物。经由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3.因为本课内容繁杂,针对课时紧与内容多的矛盾,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4.将历史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我校地理位置的优势设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收集资料与处理资料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做适当的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四、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级各类图书馆、上网浏览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有关历史资料;通过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等活动,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深入探讨,达到相互学习和教学相长的目的。还可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用心爱心专心13.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史观。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布置小作文:以一位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身份,写一篇对当时社会生活巨变的感想。题目自拟,体裁不限,300字左右。2.合作探究:近代以来中国服饰文化的变迁(近代-现代)(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汇总。该工作可以在一个预习单位完成。)(二)导入新课出示老师苗家服饰照片老师:这是老师在湘西旅游时拍的苗服纪念照。这些民族服饰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吗?学生:不适合,往往是一些特殊场合,比如说婚庆等。老师:这种变化是不是只局限在服饰文化领域呢?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如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三)讲授新课第2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一、物质生活的变迁(板书)老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物质生活上的变化尤其显著。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服饰文化。1.服饰文化(板书)第一阶段:研究性成果的课堂展示——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成果(及时指出汇报的不足)老师:现在请小组的代表来为大家展示关于近现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研究成果。第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阶段分析归纳代表性服饰、阶段特征及变化原因。老师:现在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