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教案本课通过三民主义思想的演进揭示了孙中山先生孜孜不倦、与时俱进的民主追求。第一目“知难行易”学说的提出,重在阐述其内容及重要性,凸现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二目“三民主义”讲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发展变化及其对推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本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首先要按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体验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孜孜以求的历程,感受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知难行易”学说提出的原因及其内容。2、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3、了解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历史条件,认识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4、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把握新的涵义,认识其时代进步性,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5、恰当地评价三民主义。¤过程与方法:1、利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认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2、通过利用相关材料分析问题,认识历史材料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孙中山思想中蕴涵的最活跃的精神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品格,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教学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作用。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习1【教学难点】知难行易学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式一:[投影或多媒体展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图片和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引导学生认识孙中山并体验孙中山先生对革命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由此导入新课。方式二、播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拜谒中山陵时的录像资料。提问:为什么海峡两的中国人都十分崇敬孙中山先生?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孙中山先生一生重大的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推进新课】师: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学说当中,而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则是“知难行易”学说。一、知难行易师:与“知难行易”相反的学说是什么?生:知易行难师:什么是“知”,什么是“行”?生:“知”就是认识、理论;“行”就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师:那“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分别是什么涵义呢?请看一段材料。【投影或多媒体展示】“知易行难学说是中国哲学发展中形成的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知易行难”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了解比较容易,但行动、落实起来就比较困难。这一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明末清初日益深入人心……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习2“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认识论观点。他认为,人们的一般行为是普遍的、广泛的,也是极容易的,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却很难。这一学说的基本要点是:(一)行在先;(二)能行便能知,可知论;(三)知之则必能行这,知之则更易行之,知比行难,认识、理论重要;(四)知是为了行;(五)行来核证知。师:看了这段材料,同学们赞成哪一种学说呢?请大家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辩,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学说的认识理解,为下面分析问题奠定基础)。生:(讨论、辩论)略。师:“知易行难”学说有什么作用?生:促使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人的行为。师:有什么缺陷呢?生:容易使人轻视认识、理论的作用。师:好,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革命实践活动能最终成功吗?生:不能。师:对,那孙中山先生的“知易行难”学说是怎样认识“行”和“知”的关系的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知易行难”学说的基本要点,分析得到结论呢?生:实践活动是理论认识的基础,理论、认识的目的是实践理论、认识要用实践来检验,但理论、认识比实践难,有了好的理论、认识会使实践活动更加简单。师:也就是说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