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目标导航]1.了解俄国农奴制发展的概况,俄国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与主张、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重点)2.理解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束缚。(重点)3.认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社会背景。(难点)一、俄国的农奴制1.农奴制发展历程(1)确立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②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2)强化:18世纪以后,俄国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还把它扩展到新吞并地区。概念阐释俄国农奴制: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2.主要内容(1)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其不可侵犯的特权。(2)农奴被迫为领主无偿劳动,承担很重的赋税,生活贫困不堪。3.危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农民骚动越来越多。易错提醒正确认识俄国农奴制下农民与农奴:两者具有细微的区别,农民与农奴相比有自己少量的生产工具、有限的私有财产、相对的人身自由,但随时有农奴化的危险。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1.概况(1)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机器工厂。(2)19世纪中叶,俄国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以及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2.原因:农奴制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和国内市场。3.影响: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三、新思潮的涌动1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原因:19世纪初,一些受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的俄国青年军官对俄国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2)目的: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但遭到了残酷镇压。(3)结果:起义失败,但对俄国社会影响很大。2.平民知识分子的争论(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2)争论焦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特别是农民获得解放的方式。①守旧派:主张平缓改革(自上而下,自愿协调)。②改革派: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③激进派: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易错提醒改革派与激进派的政治主张19世纪中期的改革派主张在俄国建立西欧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激进派认为俄国有可能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1.起因:俄国为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转移国内矛盾。2.经过(1)1853年,俄国派军队侵入奥斯曼帝国,英法两国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参战。(2)1855年秋,英法联军打败俄军;1856年,双方订立和约。3.影响(1)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2史论要旨1.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工业落后,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新思潮。新思潮唤醒了俄国民众。2.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这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知识图示主题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史料一①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他们的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民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法律大全》史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矛盾,②推动了农奴制改革。——《克里米亚战争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料解读]①通过对饮食、住房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表明农奴的生活恶劣。②指出了克里米亚战争与农奴制改革的关系。[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在农奴制下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提示状况: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底层,处境恶劣。影响:严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