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中国的户籍制度一、中国户籍制度的起源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同1957年底和1959年初分别制定的临时工招聘规定和户口登记制度一起,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正式形成。但此时,这一制度更多地是针对“大跃进”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管理的功能远远大于限制的功能。该条例在限制人口向城市流动方面的功能得以全面强化和真正执行,却是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商品粮供应的全面紧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城市人口猛烈压缩而展开的。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给的商品粮,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使得这个制度具有了真正的操作依据。1964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进一步划分了城市之间人口迁移的界限。这个看似因为偶然事件临时起用的制度,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而取消。1975年通过的宪法,干脆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1977年,国务院批准的《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使城乡间城市人口迁移的限制达到了顶峰。其后这个制度虽然随着粮食压力的减小和暂住人口以及流动人口的冲击而逐渐弱化,但仍然没有立即取消的迹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粮食压力和人口流动压力减小之后,中国并没有取消户籍制度?二、中国户籍制度存在的原因计划经济下的工业化资本积累模式的一部分如何获得启动工业化的原始资本是新政权必须首先考虑的重大问题。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冷战的开始,使中国完全脱离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的援助成为中国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工业化积累的外部资本来源完全断绝。中国在工业化初期,就必须将工业化完全建立在内部的积累上。此时,中国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的来源,只能是中国最大的传统产业—农业。利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是当时中国孤立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的唯一选择。提出的问题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有什么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实现资本形成?(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靠暴力实现)第四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资本及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一、资本及资本形成资本认识的变迁*物质资本*何谓“资本形成”*1.1资本认识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把物质资本看作经济发展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开发更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认识到金融资本的重要性20世纪80—90年代,社会资本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热门问题。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使民主运转》(1993)1.2物质资本物质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物质资本的特点:(1)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2)物质资本代表本期生产能力,也代表未来生产能力(3)具有耐用性。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1.3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已被历史证明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力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比较多,不会成为障碍;发展中国家最缺少的生产资源是资本。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困落后的状态,必须首先解决资本缺乏的问题,即要促进资本形成。什么是资本形成: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形成一定形式的资本,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能力的过程。储蓄——投资——资本——生产能力。“资本形成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纳克斯)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就需要政府通过有计划、大规模的投资来促进资本形成。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结论对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