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新生儿尤为重要。新生儿死亡率一般占婴儿死亡率的半数以上,要降低婴儿死亡率,首先就得降低新生儿死亡率[1]。因此,从预防的角度减少各种常见的死亡原因.就需要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保证新生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足够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一个临床症状,约有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而早产儿黄疸的发生率可达到80%[2],少数黄疸患儿,尤其是早产儿更易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新生儿黄疸,尤其早产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3]。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传统的长时间照射治疗易引发副作用。蓝光毯治疗,该机是由发光器和冷光源垫两部分组成,无紫外线和红外线辐射,治疗时不必裸露,不直接照射眼部,不必戴眼罩及男婴遮盖生殖器,避免了患儿因恐惧不安、哭闹烦躁造成的皮肤破损、输液针头脱出等副作用。不影响婴儿保暖、喂养、换尿布、治疗和护理操作,更适合在辐射台保暖、置于温箱中保暖、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抢救台的危重新生儿治疗,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光照强度,局部光照强,光垫各点光分布均匀,使用方便,无其它副作用。但在炎热夏季温度高,使用时光垫接触皮肤时间长透气差,偶有出现皮疹,照射部位更换时间缩短些,可避免。因照射面积小,面部及四肢没能照射,皮肤黄疸消退较慢,但对总的疗效影响不大。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不失为代替目前蓝光治疗的有效方法。蓝光照射:蓝光照射治疗是消退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原理是:胆红素能吸收光线,以波长450~460hm的光线作用最强,由于蓝光的波长主峰在425~475nm之间,故有人认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光照对未结合胆红素比对结合胆红素的作用大2~3倍。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转化为水溶性,可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从尿内排出,从而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较成人及一般儿童为高,主要由于:①未结合胆红素产生增加。②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差。③肝细胞酶系统发育不完善。④肠壁吸收胆红素增加所致。所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新生儿生后1周内胆红素>34μmol/L,最高范围值足月儿达205.2μmol/L,早产儿达256.5μmol/L而无胆红素代谢异常。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当总胆红素在34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早产儿: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prematureinfant)。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少数确恬早产儿而体重超过2,500g,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仍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凡因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lowbirthweightinfant),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其中都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由于肝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胆红素负荷过重,对胆红素的清除能力差,早产儿更为明显。早产儿肝肠循环相对活跃,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数量不足,活性不高。由于喂养常常延迟,致肠道菌群不能及时建立,肠功能不完善,菌群相对单调,结合胆红素(CB)不能及早转化为尿胆元排出体外,而是被肠道内含量较丰富的β一葡萄糖苷酶重新水解成UCB,致肠壁重吸收的量增多。由于肝脏功能不成熟与肝糖原储存不足,加上不能及时经口喂养,使血糖水平降低,直接影响了UDPGT的量和活性。早产儿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不足,可致低蛋白血症,影响AB2-的形成和转运。加上肝血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