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学情分析】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生):听音乐、描述感受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问题设置、过程引导: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四、活动3:辨别声音(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3)生活、物理、社会五、阶段小结(师):引导归纳(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六、想一想,议一议(师):问题设置(生):练习、交流、矫正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师):问题设置:1.光的传播有多快?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想象、思考、讨论、表述、八、课堂回顾(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师):播放结束曲九、布置作业:课本P46:1、2、5、6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