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3精讲学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考点1内环境的稳态与意义(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①原因: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的发生变化。②事实: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体内血浆pH为7.35~7.45,体内温度接近37℃,血糖浓度正常范围为0.80~1.209/L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恒定的状态。(2)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3)稳态的调节机制①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②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a.内环境与四大系统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b.内环境与四大系统在营养物质交换中的作用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c.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最初推测: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过程发生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①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某些离子浓度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②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③正常的m糖浓度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只有体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才能使细胞少受甚至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而更好地适应变化较大的外环境。(5)引导深化①稳态的实质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②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③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理解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总是处于稳定状态的。内环境的稳态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和某些生理活动出现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a.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的平衡遭到破坏。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无机盐,维持无机盐的平衡。b.当我们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而饥饿时,或当我们由蹲位突然站立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低血糖引起的。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血糖来源缺乏,血糖浓度降低。由蹲位突然站立大脑供血量减少,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起头晕。c.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进而引起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考点2: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深化(2)实验结论:生物体pH稳定的机制为生物材料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对,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到缓冲作用。特别提醒盐酸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酸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氢氧化钠也有腐蚀性,注意事项同盐酸。(3)血液对稳态的维持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