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1、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等各种无机盐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①绿色植物②蓝藻、光合细菌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③营寄生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等;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①大部分微生物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等)。(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们的关系如右图:(思考填空)例1:例2:用心爱心专心2、营养结构:(1)三种食物链①捕食链:(弱肉强食)小的被大的捕食,即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例如:草→鼠→蛇→猫头鹰。高中生物通常意义上的食物链就是捕食链。②寄生链: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细菌→噬菌体。③腐生链: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例如:植物残枝败叶→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特别注意: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3)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会下降,导致流行病的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③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例如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籽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鹰并非只以蛇为食,所以蛇的数量的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数量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稳定。④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线路分析所得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A、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B、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其他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用心爱心专心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