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乡镇党委执政能力的思考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乡镇党委在执政方面存在的不足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前提条件通过多年来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区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但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比,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执政意识淡薄,执政的使命感、危机感不强。一些乡镇党员干部认为,乡镇党委是党的最基层组织,不是“执掌政权”,只是“奉命行事”,执政的使命感不强,表现为“轻”执政、“冷”党建、“热”经济的现象。以配备乡镇干部为例,很多人愿作副乡(镇)长,不愿作党委副书记。同时,不少乡镇党员干部执政的危机感不强,认为共产党是一党执政,不论怎么样,党的执政权都永远存在。政治意识淡化,不能从政治上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有的乡镇党委,忽视做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党的组织工作就做好了。在对待和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不能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去思考,致使一些矛盾和问题激化,让工作被动。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有的乡镇干部平时不注意加强自身的理论、业务和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习惯于“发号施令”,对市场经济认识模糊,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解决问题。执政能力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少数乡镇党委工作缺乏创新,照搬照抄上级的方针、政策,在发展经济、致富百姓方面办法不多,主动性不够,丧失了应有的先进性,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群众感觉“办不了事”,导致对乡镇党委、干部失去信任,逐渐向“大款”、“富翁”和家族、宗教势力靠拢。工作作风不实,干群关系不够融洽。一些乡镇党员、干部缺乏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把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把个人行为当作行政行为,急功第1页共4页近利,贪大求洋,追求“政绩”,报喜不报忧,同群众距离越来越远,得到群众参与、理解与支持的越来越少。这些现象体现了乡镇党委执政能力不强,与党对基层组织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希望有差距,需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二、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提高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必须从自身建设入手,切实加强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强思想建设,为提高执政能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到首位,最根本的是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学习。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党委(扩大)会、班子民主生活会、知识讲座等形式,实行定期与不定期学、集体学与个人学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学习与经济、管理、法律、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真正把理论水平转化为执政能力。加强组织建设,为提高执政能力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和健全的组织体系。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工作模式,培育一批“支部+协会”典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二是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注重抓好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三是抓好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乡镇党委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作风建设,为提高执政能力提供过硬的党风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乡镇党员干部直面群众,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群众对党的感情,对党的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在作风建设上,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亲民、爱民、助民活动,争当人民“好儿子”。督促和引导乡镇干部经常深入村组、农户,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具体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扩大群众基础。二是认真贯彻执行省纪委、监察厅“四条禁令”,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努力做到“五戒”。即戒软、戒空、戒拖、第2页共4页戒浮、戒懒,克服和消除工作中不敢碰硬、不敢坚持原则、不注重实效、工作作风飘浮等问题。三是大力加强“两个务必”教育,使乡镇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勤勤恳恳为群众谋利益,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