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七国之乱”爆发的必然性;“安史之乱”的影响;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的发展历程。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君权不断强化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通过学习,使学生明了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导入新课: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的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战火连天,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又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如此的局面?中央政府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地方分权并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分权问题,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讲授新课:秦朝被农民起义的暴风雨埋葬之后,汉朝建立,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为巩固刘氏王朝能时代延续,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因此,汉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那么,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后,其统治效果到底怎么样呢?(学生答)诸侯国逐渐不服从中央,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作为王侯来拱卫中央,所以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一爆发,秦王朝就覆灭了。所以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面积。结果在他死后不到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的隐患,西汉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学生答)晁错等人主张削减封国实力,强干弱枝。于是汉景帝决定“削藩”,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面对地方叛乱的威胁,惊恐万状的汉景帝怎样收拾残局呢?(学生答)诛杀晁错,命周亚夫、窦婴等平定叛乱。平定叛乱之后,汉景帝下令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这样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地方势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到汉武帝时,中央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呢?(学生答)实行“推恩令”。过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成功,应该得益于汉景帝“削藩”和自身的雄韬伟略。地专心爱心用心1方势力对中央的服从,也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有力统治之上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然而当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对地方统治疏于监管和监管无效的时候,地方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和冲击又一次卷土重来,出现了安史之乱。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任由奸相当权。另外还应该有很多原因,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他没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或者说他疏于对地方的监督,造成地方势力过于膨胀,地方威胁中央所致。“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了那些严重的影响?(根据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进行分析)(学生答)造成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尽管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140多年里,河北三镇的57各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唐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