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三首》(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把酒问月》以纵横恣肆的笔触,多侧面、多层次地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对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洒脱的个性。《月下独酌》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诗人月下独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宏图未展、无人可与之共语的极度孤独之情,表现了诗人独自排遣寂寞的狂放不羁的个性。《月夜》是诗人在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诗人发挥想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思念自己,反衬出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表现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教学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情感。【教学难点】月与人的联系。【教学建议】(第1课时)1.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月夜图片,教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2.作者简介。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3.一读:读准字音,节奏。(1)正音;(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4.二读:读懂内容。(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思考宇宙人生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人——影孤独中的向往5.三读:读出情感。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教学建议】(第2课时)1.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1)正音。(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2.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2)教师介绍并分析。3.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2)教师明确:4.当堂背诵《月夜》。(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达到背诵)(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中涉及的月夜图片、作者图像等。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文意境,作者所抒发的情感。2.配乐录音范读咏月诗三首。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诗文语言与意境的优美。3.课堂需要合作讨论的问题。课件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更加深入理解诗文。4.诗三首的字词注释等。课件使用目的:通过注释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三)教学资料要求:1.作者及背景简介(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赏识。后因遭权贵谗毁,仅三年,就弃官而去,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