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质疑法,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2.了解文言文中成分省略、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3.展开背诵竞赛。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全面分析,了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那么,课文在叙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涉的性格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这节课我们再研究。三、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学生朗读课文后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讨论明确: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四、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诱导,明确:1.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3.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第三段中的“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五、了解文言文中通假字、成分省略、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所通的那个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谪)(2)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唱—倡)(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以—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披)2.文言文往往省略句中某些成分,翻译时要联系上下文补充完整。(1)守丞死,()乃入据陈。(义军)(2)上使()外将兵。(之:指代扶苏)(3)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义军)3.一词多义辍耕之龚上(去、往)等死(死亡)之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死国可乎(为……而死)楚人怜之(代项燕)以激怒其众(来)夺而杀尉(连词,表承接)以祭以尉首(用)而扶苏以数谏故(因为)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连词,表转折)六、展开背诵竞赛七、探究质疑文章开头同时列出陈胜、吴广二人的姓名、籍贯、表字,文中写了二人合谋举事等内容,能否据此把本文看成是二人的合传,名为《陈涉吴广世家》?不能。①陈涉在起义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且建立了政权。②在后来扩大起义成果的战斗中吴广并未发挥积极作用。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2.完成课课练。板书设计陈涉世家司马迁中心思想写作特点1.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形象2.以事件发展顺序来组织全文,故事情节完整。3.语言简洁,极富表现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