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标解读】1.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分布及其产生原因。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一、教材P92活动点拨:1.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超过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的方式发生着变化。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下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水坝下游河流流量减少,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同时还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减少,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还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2.(1)教材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教材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2)教材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时期内是很难恢复的。3.略。(不同地方有不同答案。例如,水稻种植中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二、教材P97~P98活动点拨:1.略。2.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3)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5)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与持续性原则。(7)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选择题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根据图例,可直接判断出结论A正确。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D)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②阶段为工业社会,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C)A.水体污染B.臭氧层空洞C.全球变暖D.水资源短缺解析:图示北极熊站立在即将融化的冰川上,反映两极冰川大量融化,这与全球变暖有关。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C)A.酸雨危害加剧B.各地降水增多C.高山雪线上升D.陆地面积增大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高山雪线上升,陆地面积减小。而其他三项与全球关系不是很明显。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5~6题。5.上述资料表明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C)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C.毁林开荒现象严重D.人口增长过快解析:从表格中的资料可以看出,该区域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说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