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正确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说明地球运动规律。2.利用光照图,结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地球的自转阅读教材P16~P17“地球的自转”,填写下列知识。1.定义地球始终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名称长度角度参考点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太阳日24小时360°59′太阳【思考感悟】发射航天器为什么在低纬度比较合适?一般向哪个方向发射?为什么?提示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低纬度向东发射可获得一个较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发射容易成功。教材梳理2地球的公转阅读教材P17~P19“地球的公转”,填写下列知识。1.定义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2.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在图中用箭头标出。(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图中A点为近日点,地球每年1月初经过该点,图中B点为远日点,地球每年7月初经过该点。(3)周期:1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位置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B3月21日前后赤道C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D9月23日前后赤道A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图表解读】读教材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据图分析,春、秋分日及冬、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的现象有何不同?提示春、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预习效果自测]1.判断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表述是否正确。(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恒星日。()(3)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某地的地理纬度和地势高低都呈负相关。()答案(1)×(2)×(3)×(2017·广西南宁高一检测)读下面四幅示意图,完成2~3题。2.图中,能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A.①B.②C.③D.④3.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4°,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A.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C.我国南方地区将出现极光现象D.地球上温带范围减小解析第2题,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即图②中的角度。第3题,黄赤交角变为24°对地球的影响是明显的。将使极圈的地理纬度变为66°;太阳光的直射范围变大;地球上温带的范围缩小。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答案2.B3.C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各点分别是二分二至和近、远日点。据此完成4~5题。4.2015年的秋分在9月23日,那么秋分日时地球运动到图中的位置大约是()A.①B.②C.③D.④5.当地球从公转轨道③处运行到①处时,其公转速度()A.先变慢后变快B.逐渐变快C.先变快后变慢D.逐渐变慢解析第4题,图示⑥在近日点附近,可判断④是冬至日,⑤在远日点附近,②应是夏至日;秋分日时,地球应运行在③位置。第5题,公转轨道③处运行到①处时,地球由秋分→冬至→春分,经过近日点(⑥),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答案4.C5.C探究点一地球运动的特点【案例探究】晴朗的夜晚,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的某地,一天文爱好者用三脚架固定好相机,并将相机尽可能对准北极星,把焦距定在无限远,将光圈全部打开,快门定在长时间曝光,然后开始曝光,不间断曝光23小时56分,在冲出的底片上显示恒星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其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结合材料探究:(1)为何北极星附近的恒星会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2)恒星做圆周运动的方向为什么是逆时针?提示(1)北极星为地球自转轴的指向,其位置是不变的。(2)随着地球的自转,在地球北半球高纬度的人们会看到恒星绕北极星运转。由于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地球上看北极星周围的恒星会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正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反思归纳】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技巧(1)常规方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2)极点法:从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