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节所讲内容为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因此,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二、学生分析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根据本堂课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由于本堂课是纯理论的知识和概念,没有上机操作与演示,所以采取了讲授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等多种方法,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及应用,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多样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载体依附性、价值性及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信息的含义。2.信息的基本特征。五、教学过程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老师:投影幕显示实例;“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教师:对学生的问答进行分析,指出三组答案中没有一个理想答案。对三组答案用浅层次排除法进行分析,首先第一组,笔记本电脑首先是需要消耗电能,没有来源,水的消耗量巨大,超重,不符合要求,钢枪,必须有子弹才能起作用,但加上子弹,就超重了,排除;第二组水的消耗量巨大,超重,不符合要求,同时饼干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排除;第三组也同于上两组。部分学生在教师分析完答案后就在下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钢刀、打火机、指南针。教师再进一步提示,打火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能源会用完;第二,会受潮。所以,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然后在此基础上,老师展开问题,老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最后剩下的这三种物件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首先,我们看一下钢刀,用它可以获取到什么?学生:可以获取果实和猎物,做标记……老师:很好,那么果实和猎物都是这些人们生存必须的食品,是物质对不对?学生:对老师:下面我们再看一下,火石可以用来干什么?学生:可以生火,获取光源,可以取暖,还可以烧烤猎物……老师:很好,获取光源,这样在夜里才可以不迷路,才能照明……那么我们说光又是什么呢?学生:光是能量……老师:很好,那么最后我们看一下,指南针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是探寻方向的,是用来获取信息的……老师:太棒了,同学们刚才讲到是获取方向“信息”的,那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人们生存所必须的东西到底是哪些?师生一起:物质……能量和信息老师:所以说,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这就说明了信息的重要性,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引出信息的概念:1、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2、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看信息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及规律的描述。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信息的定义,要求同学们对信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信息及应用。希望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