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导火索: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第一阶段①经过: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名齐集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高喊等口号。②结果:但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政府的镇压,使得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推向全国。第二阶段①背景:6月3日和4日,北京学生大批被捕的消息传到,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经过: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登上政治舞台。③结果:在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了解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2.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3.分析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重点: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第一次国共合作难点:1.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3)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4)意义:①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开始:十月革命后(2)中心:北京与上海。(3)表现①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③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④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学而致用:题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题2、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背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的持续发展,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2、条件(1)1920年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2)1920年3月,列宁领导的派代表来到中国,与陈、李共同商议事宜。(3)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10月,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紧接着,广州、、长沙、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3、标志——中共一大(1)时间与地点:年7月23日,上海、(2)内容:①通过了,确定了这个名称;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和共产主义;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陈独秀任书记。4、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的大事变。学而致用:题3、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下表反映了中国四个不同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1894~1912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年:1949~1956年: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星火燎原,力挽狂澜C.开天辟地,渐趋成熟D.国共对峙,走向抗战题4、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