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1.新旧势力斗争的表现及结果。2.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对应学生用书P97清单一顽固派对变法的破坏新旧势力的交锋1.代表人物(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2.交锋举措(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③大部分官员对新政抵制。④荣禄等人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②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④游说列强支持,没有结果。[深化认知]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清单二变法的结果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授以密谕。(2)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2)捕杀“戊戌六君子”。(3)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深化认知]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与统治权力,体现出其反动性的一面。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其进步性的一面。清单三变法的评价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③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深化认知]维新变法运动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客观上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应学生用书P98探究点一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诏令废除八股后,大学士刚毅立即跳出来反对,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请下部议。”光绪帝明确回答:“部臣据旧例以议新政,惟有驳之而已,吾意已决,何议为?”刚毅并不示弱,仍说:“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遂废,请上细思。”光绪帝愤怒至极,厉声喝道:“你难道想阻挠我吗?”刚毅这才无话可说。(1)材料中大学士刚毅对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说明改革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态度:反对变法。原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特点:改革道路艰难、曲折,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材料二(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结论形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的主要阶级来源就是新兴的弱小的民族资产阶级,顽固势力的阶级根基遍布城乡,力量雄厚。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