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习目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知识链接】1.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A.“衣,依也”B.“衣,隐也”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D.“衣,身之章也”2、下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业志愿者服装系列,你认为这些服装吸收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哪些元素?“青花瓷”系列宝蓝系列“玉脂白”系列升旗手服装①陶瓷艺术②刺绣艺术③服装艺术④书法艺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基础过关】1、服饰变迁的特点是,由____、____、____、____,逐渐向____、____、____、____转变。男子服装的变化是,20世纪上半叶,____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后来____传入,____形成。女子服装的变化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____成为城镇心潮女性的日常着装;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____和____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亲睐。2、____成立以后(即1912年以后),开展“废止缠足”活动。婚姻习俗的变化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恋爱____、婚姻____转变。【自主探究】1、“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1)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下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不再缠足的姑姑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2)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服饰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单调的列宁装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韩城党家村姑娘们展示的时尚服装请回答: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上述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请回答:(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第一课DAC1、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列宁装。连衣裙。2、中华民国。自由。自主。【自主探究】1、(1)变化(分两个层次赋分):第一层次: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答具体表现“穿旗袍”“剪辫子”“禁缠足”等亦可。)第二层次: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原因:辛亥革命带来社会风气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2)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亲密(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生活水平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的单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