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前预备]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有诗歌、散文、词、小说、《诗经》本称《诗》,列为儒家经典后称《诗经》。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首。相传周王室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是为“采诗”,因而辑集成诗集。据《史记》等书记载,认为《诗经》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而否其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产生地域为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其中《国风》大都是民歌,《雅》多为宴会乐歌,《颂》多为祀神祭祖之诗。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优秀诗篇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极富艺术感染力,因而为历代所推崇。汉代传《诗经》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后逐渐衰亡。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诗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形成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辞”。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性质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它大约产生在战国后期,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到了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汉代按体裁取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东汉张衡的《归田赋》,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另一类则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西汉中叶经济文化发达,国事强盛,武帝等君主又好大喜功,雅好文艺,于是以歌功颂德为主要目的的大赋就应运而生了。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家首推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两篇赋是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对话,对田孜、诸侯的田猎盛况与宫苑之豪华作了极为夸张地描写,并归结到歌颂汉帝国的强盛与天子的威严。作者在赋的末尾委婉的表示了惩奢倡俭的用意,但由于赋的主要篇幅与精彩部分是铺陈描写,这种“曲中奏雅”的方式只得了“劝百讽一”的实际效果。所以,司马相如《大人赋》本欲讽谏武帝喜好神仙,但武帝读后反而有飘飘然有凌云之气。此外,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老兄的《二京赋》也是汉大赋的代表之作。汉赋的恢宏气势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表现了炎黄子孙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也表现了对客观世界的热爱。4、唐诗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考序》)唐代诗歌创作盛况空前,犹如百川归海,洋洋大观。究其唐诗全面繁荣局面的形成,则归于两点:一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一是受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一)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清康熙45年(1706年)成书的唐诗总集《全唐诗》(曹雪芹祖父曹寅主编)共900卷,收录了唐五代2200多位诗人近48900首诗作。经过近年辑轶,总数已过五万。这个数字超过了绵延千多年的先唐时期诗歌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