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大众传媒的发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大众传媒发展的历程。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政论性报刊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作用,体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知识点一报刊业的发展1.出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他们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丛报》《北华捷报》等。2.发展——新中国成立前(1)概况①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由中国人充当编辑和主笔的报刊,最著名的是上海《申报》,对打破当时封建思想的禁锢起了很大作用。②中国新兴的政治派别,都重视发挥报刊舆论工具的作用。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等宣传变法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纲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宣传科学与民主,介绍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向导》《红旗》《新华日报》等报刊,宣传民主革命主张,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2)特点:很不发达,公开发行的报刊数量少。3.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表现:从中央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文学》到多种地方报刊层出不穷。(2)内容: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人民生活,内容非常充实丰富。4.繁荣——改革开放以来(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2)涌现许多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3)既注意市场的需求,又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并普遍扩大信息量。[图解历史]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知识点二广播影视业的兴盛1.广播事业发展概况(1)近代①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②广播事业虽有所发展,但覆盖面非常有限。(2)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和广播站。(3)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又有新的发展。2.电影事业发展概况(1)开始: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2)发展成熟①时间:20世纪20年代。②表现:中国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此后,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影片不断出现,大批编剧、导演和演员也发展成长起来。(3)飞速发展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后。②内容特点:工农兵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大量搬上银屏。③代表作品:《渡江侦察记》《林则徐》《祝福》《大闹天宫》《李双双》等。(4)走向辉煌①时间:改革开放以来。②表现:弘扬主旋律的《西安事变》等和反映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片受到欢迎;美术片、科教片、新闻片和译制片也出现佳作;许多优秀影片多次在国内外获奖。3.电视事业的发展概况(1)开端: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后来被定名为中央电视台。(2)发展趋势①各直辖市、省、自治区和市(地区)、县也相继建立电视台。②电视机的品种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3)特点:电视节目集普及性与通俗化、娱乐性与游戏化、复制性与程式化、消费性与商业化于一体,是当代家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知识点三互联网的崛起1.兴起(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2008年2月,中国网民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成为互联网使用大国。2.特点集报刊、广播、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实现。3.影响互联网的崛起,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图解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史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侵凌,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解读]注意史料一中“痛于”与“遂”之间的信息。[思考]根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提示】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史料二1912年,孙中山感叹道:“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