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了解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说明改革的必要性。从近代化的角度把握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一、克里木战争和变革的呼声1.克里木战争(1)战争目的:俄国与英、法瓜分和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遗产”的斗争。(2)战争进程①1853年,俄国以保护生活在土耳其的东正教徒为名,对土耳其发动战争。②1854年,法国和英国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转到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③英法联军攻占俄国黑海舰队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④1856年,俄国被迫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3)影响: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4)失败根源:落后的农奴制①农奴制下,农奴劳动积极性低。农奴被地主所占有,无偿为地主耕种土地和从事徭役;地主对农奴拥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甚至可以买卖农奴。②农奴制下,农业耕作方式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生活贫困;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不求进取。③19世纪中期,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2.变革的呼声(1)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2)“知识分子”群体: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3)亚历山大二世的准备:主持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发起酝酿农奴制改革的“大讨论”。[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79,思考:1.你读过19世纪的俄国文学作品吗?你对那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俄国现实有什么感受?提示阅读果戈理、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作家的相关文学作品,然后分析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俄国现实生活,学会分析和掌握历史学习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班级内交流并畅谈感想。19世纪的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反专制、争自由、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这时期俄国文学的主旋律。如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用辛辣讽刺又不失幽默的笔触描写了那些庸俗卑鄙、愚昧贪婪、腐朽堕落的地主贵族,把俄国的农奴制度刻画得淋漓尽致。当时俄国两次人口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死魂灵),在户口册上还未被注销姓名,法律上仍被视为活人。作品塑造的五等文官乞乞科夫,正是利用了这点做投机生意。他前往边远省份低价买来“死魂灵”,然后趁新的人口登记未到之际,以高价抵押或向政府申请配给大量荒地。这样买空卖空的生意使他的财产由父亲留下的“四件破旧的粗呢小衫、两件羊皮里子的旧长衫以及微不足道的一点钱猛增到几十万卢布”。作品通过描述乞乞科夫及沙皇俄国的贪官污吏,鞭挞和嘲讽了俄国的农奴制等黑暗的社会现实。2.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为什么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提示(1)俄国工业发展较晚;(2)封建性(农奴制度残余)和依赖性(外国资本)较明显;(3)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4)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5)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成为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并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6)它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而未涉及根本政治制度,沙皇专制的封建政治体制没有变更。所以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二、“解放”法令1.措施: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2.主要内容(1)政治上: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2)经济上: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3.局限性(1)农民为了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2)虽使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又受到村社的束缚。4.结果(1)由于“解放”法令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各地发生了严重的农民暴动,受到政府的严厉镇压。(2)激进知识分子对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满。[深度点拨]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地主阶级的总代理——沙皇主持的,其目的是缓和同农民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