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题精讲例1胡适曾说:“吾意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A.完全正确的B.根本错误的C.相对片面的D.绝对表面的思路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基本含义以及提取题干材料中“皆应时而生”等有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渐趋形成催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既符合“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又与“其学皆应时而生”的观点相符,因而是完全正确的。答案:A黑色陷阱:容易误选C项,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没有真正理解题干中材料的基本含义,尤其是“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的内涵;二是没有明确思想文化与社会状况之间的本质关系;三是犯了思维定式的错误,从胡适属于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属性出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变式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学术大师的开创性贡献B.传统礼法束缚日益削弱C.竞相改革潮流直接推动D.当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思路解析:此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社会政治秩序、人才背景等与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B、C两项属于百家争鸣出现的直接原因,A项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D项表述与历史事实相悖,社会的动荡导致统一政治力量的缺失,客观上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答案:D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请完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目的和实现目的的不同方式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认识?思路解析:本题实质考查春秋时期的孔子和战国时期的韩非在政治主张以及实现途径上的异同。其中,“相同目的”应从阶级利益、最终目标等方面思考,“实现目的的不同方式”可依据材料中“为政以德”“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等信息进行归纳,“认识”则应从思想主张的实质等方面分析。参考答案:①相同目的: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②实现目的的不同方式: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③认识: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绿色通道:解答比较式材料解析题,关键在于明确材料的基本含义,然后回归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概括材料的核心思想或主张,最后依据设问找出两者的比较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问题的答案;对于较为难懂的古文材料不必逐字逐句解释,但需要根据问题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进行准确理解。变式训练(经典回放)下列言论属于战国时期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思路解析:A项属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B项体现的是赏罚分明,显然是法家的主张;C项体现的是“兼爱”“非攻”,属于墨家的主张;D项体现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应属于孟子的主张。答案:B问题探究问题1韩非的“法治”思想在当时受到了统治者的极力推崇,而现代社会提倡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为此,有人认为韩非的“法治”思想含有现代社会“法治”的积极因素。你认为这一看法正确吗?为什么?导思:此问题旨在引导大家对古代“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思考时关键在于明确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等,以及现代社会“法治”思想的基本前提、主要内容、重要意义等,在此基础上找出韩非“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异同点,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探究:法家代表韩非的变法思想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韩非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概念截然不同,现代的“法治”是依照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