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标导学】1.掌握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史实,义和团运动。2.理解列强侵华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扶清灭洋”口号;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知识梳理】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侵略、夺取、占领,进而征服的扩张政策。(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2.过程:1894年,日军在偷袭清军运兵船;9月,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爱国官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3.结果:战败签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内容:中国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白银;开放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后来,在列强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还了中国的辽东半岛。4.影响:(1)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深入;外国资本挤压,严重阻碍了;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2)民族危机的加深:宣告了的彻底破产。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3)民族的觉醒:清王朝开始进行,中国的和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的斗争。请思考1:下列形势图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变化。请通过口岸分布的特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不断加深的。二、义和团运动1.起源:又名,原是民间结社组织。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2.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3.发展: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的策略。19世纪末,势力迅速遍及。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请思考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三、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2)借口:“”。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在率领下从进犯,义和团向和发起猛攻。3.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两,分年还清,本息共两,以、作抵押;在北京设,允许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4.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知识拓展】1.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的概况和如何评价它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如何?(1)兴起:1898年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2)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抗击八国联军:廊坊、杨村狙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外国使馆,攻打西什库教堂。(3)特点: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②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4)口号:扶清灭洋。评价:爱国性: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该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局限性:“扶清”虽然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但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卖;“灭洋”虽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也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这也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不能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2.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教训了侵略者,使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之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回答:(1)在此之前,列强为了控制中国发动了哪些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试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2)结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