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2.特点以及影响(1)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间难免发生矛盾。(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2.限制相权的措施(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误区警示](1)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2)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元朝。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地方: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2.评价(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开始于西汉时期,后发展成九品中正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3.科举制:隋朝创立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4.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为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误区警示]科举制的实行并不是一直以积极作用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消极作用更为明显。五、行省的设置1.秦汉:初为郡、县两级,后为州、郡、县三级。2.唐代:道、州、县。3.宋代:路、州、县。4.元代:行省制度。(1)确立: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2)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误区警示]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中央机构)来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辖地。主题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1.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具有相对独立性。西汉时期,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地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和演进,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评价①利:加强了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方面很成功。②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