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张居正改革温馨提示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对本课的知识只作一般性的要求。本课主要讲述了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措施及影响等内容。在学习时,要从明朝中期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着手,分析张居正改革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一条鞭法的实行,该法适应了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欣赏《张居正》,因为作者选择张居正这样一个“实事求是”,不顾个人成败,决心为了国家,反对特权,打击豪强,坚持制度与法治的人物,来抒写他的真实遭遇和感情……——金庸先生评《张居正》首辅张居正推行的改革,挽狂澜于既倒,一度使积贫积弱的明朝呈中兴之象。但是张居正的鞠躬尽瘁终究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扼腕叹息之余,我们对这位帝师和内阁首辅的敬意与好奇油然而生。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500年前的张居正,感触其人其事。知识点1时代的呼唤1.改革的时代背景(1)明朝中期以来,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主要表现为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和社会矛盾尖锐。①内忧: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南下劫掠;□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政府催征搜刮,阶级矛盾激化,百姓纷纷揭竿而起。②外患:东南沿海的□倭寇猖獗,葡萄牙侵占澳门。(2)地主阶级□改革派出现。2.“救时宰相”——张居正(1)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周行阡陌间”,考察“岁时之丰凶”和农民的疾苦,关注国计民生。(2)隆庆元年,张居正进入内阁,次年上□《陈六事疏》,提出改革方案,未被采纳。(3)隆庆六年,神宗继位,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知识链接内阁首辅明清两代的内阁是封建王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办事机构,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方便协助处理政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中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皇帝不亲理政事,故事权下移,由内阁代替皇帝草拟诏命、敕诰,六部尚书凡事须请示内阁大学士,而且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内阁大学士有多人,地位类似前代的宰相。其中一人为首领,称“首辅”。首辅更是位极人臣,一切朝政归其调度,俨然成为实际的宰相。嘉靖时把持朝纲20年的严嵩和万历时主持改革的张居正,都是明后期影响很大的内阁首辅。知识点2整顿吏治1.指导思想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进行吏治改革。2.措施(1)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2)于万历元年创设颁行□考成法。3.影响(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使张居正控制的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2)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而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特别提示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张居正明确把“核吏治”当做“安民”“治理”的前提,从而加强集权,力振纲纪,革新法令,保障新法的畅行。做一做1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首先进行的改革是()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D.实施一条鞭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张居正改革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张居正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进行吏治改革。最先进行的改革是整顿吏治,故选A项。知识点3实施边防新政1.政策倡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2.措施(1)“内修守备”:张居正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在积极操练兵马的同时,大力增修、加固长城,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2)“外示羁縻”: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3.影响边防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功:(1)明朝每年节省大量军费,汉蒙间民间交易活跃。一些边塞重镇发展成为塞外明珠。(2)蒙古地区畜牧业兴旺,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3)经蒙汉居民共同努力,塞外古丰州屹立起一座□归化新城。(4)蒙汉之间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互相融合,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做一做2下列属于“外示羁縻”措施的是()①加固长城②操练兵马③改善汉蒙关系④加强互市往来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张居正实施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