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2.商鞅变法的意义。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商鞅死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1)材料中的“人”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其对变法的态度如何?“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结果又说明了什么?[答案]利益:没落贵族的利益。态度:反对变法。说明: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毛泽东(2)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评论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结论形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符合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探究点二商鞅变法的影响[史料探究]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1)材料一是从哪些角度看待商鞅变法的?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答案]角度: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