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问题导学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活动与探究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材料二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2)依据材料三,文献记载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社会生产得到发展,但相比于中原地区还是落后。(2)北魏统治者开始了封建化过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4)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2.北魏均田制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chán,一户人家居住的房地),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2)材料二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探究其积极作用。对北魏均田制的评价。(1)使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3)重视农业的态度,有利于缓和鲜卑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改变北魏早期的民族歧视政策。(4)北方少数民族通过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使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汉族人民趋同,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探究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2)你认为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3)结合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就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B.实行三长制C.移风易俗D.实行均田制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