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课标点击】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认知】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推恩令(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藩镇割据(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节度使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迁移应用】1.《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A.采纳董仲舒建议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行推恩令D.设立刺史官职2.元朝的行省制度()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中外朝制度(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4.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迁移应用】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A.防止宰相权重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6.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知能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1)标准: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