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互动课堂学案人民版选修1疏导引导1.对战国变法运动的认识战国时期形成的变法运动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各国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因此,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2.商鞅变法发生与成功的原因(1)发生原因: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就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②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这是变法发生的阶级力量。③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2)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③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3.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商鞅变法局限性的主要表现: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如连坐法等;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由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多数诸侯国的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存在大量的奴隶制残余。产生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价:商鞅变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是那个时代最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商鞅变法功不可没。4.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免地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战争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了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5.封建生产关系和新兴地主的产生伴随着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奴隶主贵族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还有一部分贵族,由于种种原因转化为自耕农。至于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分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从平民上升而来。活学巧用1.商鞅变法中的地方官史的选用与西周最大的不同是()A.世袭B.国君直接任命C.中央任命D.以上都不是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商鞅变法对上层建筑的改造,即由世卿世禄制度向由皇帝或中央任命的官僚制度的演变,实质是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由任命产生和有一定任期的官僚制度代替世卿世禄是历史的进步。答案:B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推动C.各诸侯国国君的支持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解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根源应该是经济根源,而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兼并战争的产生与扩大。各诸侯国为在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