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2.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认识孙中山是中国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以及对中国做出的划时代贡献。(重点)2.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难点)知识点一孙中山的第一次转变1.改良1894年,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2.革命上书失败后,他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从此走上革命道路。知识点二探索救国的革命历程1.创建革命团体(1)兴中会:1894年建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同盟会①成立: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②目标: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斗争目标。2.创建革命理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解决土地问题3.领导反清斗争(1)1906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提出了建立中华国民军的方案。(2)亲赴欧、美筹集经费,并建立同盟会分会。(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王朝行将崩溃。4.创建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5.维护民主共和(1)二次革命:“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号召武力反袁,掀起“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领导反袁斗争。(2)护法运动:反袁护国运动胜利后,奋起倡导护法运动,捍卫共和国的象征——《临时约法》和国会。(3)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6.实践的总结和设想——《建国方略》(1)提出: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了《建国方略》一书。(2)内容①“孙文学说”部分:批判了“知易行难”的思想,提出了行易知难的理论,具有鲜明的革命性。②“实业计划”部分:提出了振兴实业、全面开放、充分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③“民权初步”部分:旨在教育国民学会民主、集会、结社,以“会社”为阵地,参政议政。知识点三孙中山的第二次转变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1)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2)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3)1924年初,取得收回部分“关余”斗争的胜利。(4)1924年,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创办黄埔军校。(5)1924年11月,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国民党反帝、反军阀的立场,强调三民主义是解决国家问题的基础。2.伟人辞世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孙中山一生的三次伟大转变三次转变时代背景革命思想时代影响弃医从政晚清腐败、民族灾难转向革命幻想破灭、甲午惨败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结束帝制联俄联共屡次失败、十月革命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1.孙中山的思想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上反映了()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强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④即可。故选B项。【答案】B孙中山的历史功绩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地提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之后孙中山又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3.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了一生中的伟大转变,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4.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是他的政治理想和建国思想的光辉结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