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2)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3)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难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一、服饰的变化(三大阶段)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服饰开始由拘谨、呆板、逐渐向美观、适体、、转变。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传统和服饰并存,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男装主要有长袍马褂、、;女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是这方面的典范。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受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其中,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到青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和“干部服”盛行,、、、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受、等文化影响,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的时尚、穿得个性过渡,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粤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在近代形成,菜系的形成受该地区的自然坏境、、、风俗习惯的影响。2、西餐的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3、西餐的特点:、食品种类、就餐环境、都与中餐有明显差异。4、西餐传入影响:(1)西餐常用进入餐桌;(2)出现专门经营西式食品的出现;(3)、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的变化中国传统建筑因各地区的和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但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北方以为典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呈现特征,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地区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四.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及,对社会习俗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的变迁,具体表现有:1、见面礼:从三跪九叩,跪拜作揖到,2、婚礼:清末民初,从父母之命、之言到反对包办婚姻;婚姻习俗油,到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张恋爱自由、成为一种时尚。3、丧礼:从厚葬到简单、文明葬礼;新中国成立后:由向改革。课堂小结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表现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传统菜系现代服饰的变化居室建筑的演进变化趋势近代服饰的变化西方饮食中西区别重要影响及意义习俗风尚的变革原因★拓展延伸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1)变化: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装;②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营养均衡和健康;③居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④风俗方面改变了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2)原因: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②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把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2.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总体上看,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