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梳理】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和目的(1)背景:艰苦的国内战争:①政治上________势力的反扑和扼杀。②经济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________,但极度困难,特别粮食严重短缺。(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后来又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内容和特征(1)内容:①农业:实行________;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________;③贸易:取消________;④分配:实行________。(2)特征:兼有战时和________的两种特色,背离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3.结果:粉碎了国内外敌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________的胜利。考点2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____”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引起________等人的高度重视,决定调整政策。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农业:以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________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2)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________;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政府以_______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贸易:恢复________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________。3.结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________。到________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考点3“斯大林模式”1.背景:苏联成立;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2.主要表现(1)工业建设:优先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3)农业建设:推行________运动。3.成就与弊端(1)成就: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_______和新型的________。②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________。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__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位。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______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________的一个重要原因。【基础练习】1.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A.真的,新经济政策B.假的,余粮收集制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D.真的,余粮收集制2.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成为苏联发展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3.斯大林模式影响深远,对此叙述正确的有()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工业化模式②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③其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成为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④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依然有指导意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它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市场经济体制5.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等,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