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岳麓版必修2学习指导【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学习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学习难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自主学习一、断发易服1.服饰变革(1)变化的表现①民间的服饰变革:鸦片战争后和并行不悖。③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和出现。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剪辫①清政府: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法令;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革除。(2)不缠足运动①清政府的努力: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多次下令。②维新派的推动:在西方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了并不断推广,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3)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完成时间较晚。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即反清色彩。二、报刊与电影—大众传媒1.读报刊①世纪初,出现近代报刊。阅读教材第12课和13课,自主填充基本知识,并加以记忆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刊用大量篇幅报道时局和战况,一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观念。③1872年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开新闻画报之先河。④清末四大小说期刊:、、、。⑤维新运动中,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⑥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内容。2.看电影: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画面表现的艺术,富于大众性。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②《》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③《》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④《》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⑤电影院的普及:20世纪30年代,仅上海一地就有30多所电影院,每日去影院的有10万人之多。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和生动直观的,及时地传播信息,促进了科学事业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三、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和。礼仪的简化,显示出、等文明精神。2.婚姻风俗的变革①婚姻风俗的革新:和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发展不平衡,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及,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3.丧葬礼仪的变革: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瞩目。四、交通工具的发展(一)陆运: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1.19世纪后半期产生(1)原因:①优点:速度快,,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②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结果。(2)概况:①1876年,英国商人建造了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②1881年,中国人自建第一条铁路—至的铁路通车。③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铁路”建成。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1909年,中国工程师设计施工的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3.20世纪以来发展缓慢(二)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三)航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先后拟订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五、通讯工具的变迁(一)邮政:1.晚清时期:(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2)1896年,宣告成立。(3)清政府设立,邮传正式脱离海关。2.民国时期:(1)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2)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二)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在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六、意义1.经济和观念: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和。还一定程度的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更为迅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辛亥革命和国民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