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学习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导入新课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讲授新课:(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变化表现(1)近代(1840——1949)的代表服饰:男子:由长袍马褂到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2)现代代表服饰:①20世纪50——60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②:“文化大革命”:绿军装和中山装;③改革开放:款式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文化)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1)特点: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2)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2.西方饮食传入(1)时间:19世纪40年代。(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3)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4)影响:①中西餐并行于世。②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A.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B。一些专门生产糕点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C。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居室建筑的演进(进程和特征)1.北方地区传统民宅:四合院。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异大。2.中西合璧式住房。(1)原因: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集中居住,西式住房的大量出现。(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西化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房。(1)时间、地点: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2)居住者:富贵人家。(3)名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4)家具陈设:西式家具受到欢迎。(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2.变革表现(1)婚姻风俗的变迁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葬礼节的变迁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风俗的变迁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4)民众思想观念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小结]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