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政策和成就,“科教兴国”的原因和影响。(重点)2.理解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难点)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成为紧迫任务。(2)内容①借鉴苏联经验,建立人民教育事业。②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3)措施①对高等学校的院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②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类学校的学制进行改革,形成了新的教育系统。2.教育方针(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制定: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意义: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3.成就(1)到1965年,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思维点拨]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信息?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什么特点?图一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图二工农业余学校的老师举办速成识字法学习班提示(1)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2)特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特点。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1.表现(1)各地大中小学“停课闹革命”。(2)“红卫兵”大串联。(3)高考制度被废止。(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教育革命”。2.影响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人才奇缺,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深化点拨]“动乱中的教育”给我们的启示(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2)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下面材料中的教育呈现了怎样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提示(1)特色: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特点。(2)原因: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教育革命”和“开门办学”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到来,教育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措施(1)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4)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5)1999年,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3.成就(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①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②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得到高速发展。(3)高等教育大发展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使高等教育规模发生历史性变化。③实施“211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④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归纳总结]归纳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1949~1952年,接管旧教育,建设新教育。(2)1953~1957年,按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工作。(3)1958~1965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实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使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4)“文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