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案例高一必修模块教学1课时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和地位:《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取自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李艺主编)第二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与后续章节内容的联系紧密,学好本节内容是学好后续内容的前提。我在上本课之前仔细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所选用的教材。发现本节内容概念比较多,内容也比较枯燥,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课时总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参与面少,也有的老师进行简单的提问,课堂气氛沉闷,课后收获不大。我在备课时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高中学生的兴趣出发,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体验法、小组探究法等,上了一堂融知识、能力发展、过程体验、兴趣情感培养、学法指导相统一的一课,学生兴趣浓厚,反应强烈,教学效果显著,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二、学生分析:上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仔细研究。通过与班主任、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老师的交流,发现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因素,对于军事政治、科学、历史等案例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在备课时就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力求将教学知识点化到案例中,让学生远离单纯的、机械式的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点的泥潭另外将历史、科学、时事政治军事等知识整合到教学中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符合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的今后发展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中涉及的四个环节绝大多数同学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意或无意的接触过。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及知识面还需要拓宽,概念问题还需要阐述透彻。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本人得出结论:在确保知识点牢固掌握的前提下,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围绕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如知识、能力、兴趣、情感、发展等。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与本节内容的联系。要求学生理解信息获取的目的,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正确评价信息,理解信息的直接获取和间接获取两种途径,并能举例说明。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助、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各学科学习整合能力,系统化学习的能力。3、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以及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关心时事政治、文化科技历史等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信息获取的目的是什么?定位信息需求要注意些什么?确定什么样的信息获取方法?什么是直接、间接获取信息途径?这四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选择信息来源要注意些什么?如何正确评价信息?这两个问题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基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与本节内容的联系的理解,在查阅了书籍、网络资料的基础上,我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精心引入情景,承上启下,巧妙的得出信息获取的目的。怎样自然的切入课题,既能对前面的学习起一个承上作用,突出信息的重要性,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起一个启下点睛的作用。我设计的“美伊信息战”情景,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具有挑战、体验过程、富有创造,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眼球,引起他们极大兴趣。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引导点评,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和信息获取的目的。第二,循序渐进,趁热打铁,推出信息获取的前提是“定位信息需求”。为什么要获取信息?源于我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设计时,我发现比较困难,如何将“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内容的信息”这一要点让学生领会,我与同事进行了反复推敲,最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