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学生【教材分析】《孔子和学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师生”中的一篇课文。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学习孔子和学生的对话记叙了被誉为“万世先师”的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课文了解不断学习进步的必须性。全文对孔子教学中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本课一共四段,内容简短。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这种以对话的表达方式来详细写一件事的文章学生已有一定积累,可适当唤起旧知再次感知。【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对孔子的了解很少,只是闻其名而已。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孔子的印象。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浅显易懂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文的生字和主要内容的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一个课时来授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探究法进行教学。以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将讲授与讨论法等结合使用,在师生互动,学生热情的氛围下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掌握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不仅在朗读中进行生字学习,更在朗读中学习了太阳的特点,人与太阳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朗读中加深了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教学重点】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教学难点】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教师:教学课件、学习卡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巩固识字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五、创设情景,超越文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板书“孔子”,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1、学生发言。2、指名回答。提供一个锻炼平台给学生。学生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发言,要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要以集体的智慧训练小组发言人。这样有趣的、充满智慧的、锻炼能力的课外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4、齐读课题。作业,学生是兴致勃勃地去完成的。二、整体感知,巩固识字1、过渡:你们预习课文时读了几遍课文?有什么收获?2、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提醒学生注意读好预习时新认识的字。3、识字检测:同桌互相听读新认识的词语;在小组中互考认字表的字,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字组成词语练习说话;完成学习卡的第一、二题:“拼拼音,再连线。”“找一找,把读音相同的字用相同的符号圈出来。”1、举手发言。2、齐读课文。2、同桌听写,解决读音、字形难点。字、词、句的学习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课外完成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互动的平台,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1、过渡: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产生问题,在无法马上解决的时候,我们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了梯度推进,先让学生读第一段,进行批注后,及该怎么做呢?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另一篇文章随文标注问题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