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合测试(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B)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D.孰优孰劣十分明显解析:由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根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B项正确。孔子与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陈述了孔子和老子不同的天人观,但并未对二者的天人观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2.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典中经常出现“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的语句。在地方官看来,“无讼”是其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B)A.外儒内法的结果B.儒学执政理念的追求C.封建法制的完备D.追求执政境界的结果解析:材料“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无讼”体现了儒家的以和为贵、中庸、德治等思想,所以这是儒家文化渗入到执政领域的表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仅从古代法律文典中的理念无法得出封建法制的完备,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执政理念,D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3.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B)A.打倒封建阶级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D.保障社会平等解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代表着人人都有机会做官提升自己的地位,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贵族势力集团,每个人的地位都随时可能受到挑战因此加强了社会流动,本题选择B项。A项与此无关;C项说法错误,各个阶层都会得到发展,不仅仅是士阶层;D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4.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该思想流派应该是(A)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解析:从材料“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中可以分析出该思想流派主张探讨世界的本源,无为而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思想流派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5.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A)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解析:材料对于《论语》版本的考证研究有利于儒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A正确;材料论述对于《论语》的研究,B错误;汉代儒学独尊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汉代和先秦时期儒学特点,D错误。6.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D)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解析: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选D项。7.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C)A.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解析: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