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下表是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所呈现的特点有()项目年均增长速度重工业21.2%轻工业14.1%农业1.5%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牺牲农业,片面强调重工业③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④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从表格中反映的信息来看,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不均衡,重工业发展较快,与之相比,轻工业发展较慢,而农业发展则极其缓慢。正因为如此,社会消费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材料并没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答案:C2.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3/4;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过激的集体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片面地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农场的生产率低于美国,同时苏联的私人土地生产率高于苏联集体农场,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联系所学可知是苏联过激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造成的这一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B3.下面是关于苏联的漫画《军转民——飞机锯木》,它揭示出苏联()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持久和平到来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建设成就突出解析:材料中“飞机锯木”突出反映了苏联轻工业产品短缺,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故选A。答案:A4.“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A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不正确;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科技交流也会受冷战影响,而且材料中28个国家没有表明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C不正确;D不符合史实。20世纪50年代到1980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符合题意。答案:B5.“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推行单一公有制,采取高度集中管理,实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成为一种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选D。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笫(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