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材料一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3、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负盈亏。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思考:将土地承包给农户会否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什么?5、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结合资料,分析改革前后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6、对乡镇企业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B.是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C.是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D.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人经济7、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项目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100%0材料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非公有制经济40%29%7%24%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现象的成因。(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知识结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内容:实质:影响乡镇企业——作用背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中心环节:实质:目标: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确立特点:时间:影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