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孝文帝的改革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一、冯太后主持的改革1.实施:北魏中期,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临朝听政。她以孝文帝的名义推行许多改革措施,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度:规定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各级官吏不得征收自筹,违者严惩。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的作用,为北魏政权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3)实行三长制:规定全国的百姓每五户设一邻长,合五邻设一里长,合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得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加速了鲜卑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深度点拨]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荒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二、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1.孝文帝亲政: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将改革全面推向深入。2.迁都洛阳(1)原因:平城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不利于对中原统治;保守势力大,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2)迁都:493年,以讨伐江南齐国为名,亲率大军,到达洛阳,正式迁都至此。(3)意义:北魏迁都洛阳,既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取,从而为深入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深度点拨]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推行汉制(1)内容:改服饰,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建立门阀制度,通婚姻。(2)作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政权。2.官制和礼制改革(1)内容:扩充魏晋九品官制的品秩;遵循《周礼》的原则和规定,改谥孔子为圣尼父。(2)作用:满足了官僚队伍扩大的需要,扩大了儒学的影响。(3)其他措施①继续推行均田制。②重视人才的网罗和使用。③打击守旧势力:平定平城叛乱,扫除改革的障碍。[图解示意]孝文帝改革对生产关系的调整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全面认识均田制史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①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史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②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孝文帝纪》①体现了均田制的核心内容:政府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和调。②表明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抑制兼并,保护小农,增加政府收入。(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史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提示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北魏均田制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提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