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时空定位】【基础知识构架】不同时期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成就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重难点的分析归纳】一、建国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取得成就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2.建国后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比较直接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4)相当一段时间内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二、全面认识建国后教育领域的两次高潮(1)两次高潮:建国后到文革、1978年以后。(2)主要原因:①政治上,建国到文革这一段时间里,党和政府对积极支持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发展教育。而在“文革”后,国家和政府又重新重视科技文化的发展,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②经济上,建国之初到66年,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国民经济,于是要求科学文化为这一目标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服务;文革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又再一次地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像“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3)反映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文化发展,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体现。(4)经验教训:教训: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新时期教育复兴的原因(方针措施)(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5)推动教育改革(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四、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科学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而科学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得。(2)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财富,是人的知识和智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显得日益突出。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源泉,创新使民族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总之,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发展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考场抢分攻略探讨】通过对高考阅卷中常见问题的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答题程序,按照这个程序进行答题,可以有效避免失误。一、通观全卷试题,确定答题顺序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