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目标】“斯大林模式”。【知识链接】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3.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基础过关】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3)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方针的制定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标志着苏联的开始。(2)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建设成就(1)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2)实现了;(3)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4、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不合理。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方针的制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的方针。3、实施⑴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⑵1930年,斯大林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和纠偏。⑶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4、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的发展。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的基本确立,也标志着的确立。2、斯大林模式的实质:一种模式。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1)经济上,单一的;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开展大清洗运动;(3)思想文化上,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否定思想理论、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⑴斯大林模式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⑵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⑶被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照般,为各国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成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自主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