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整合提升______■教材P86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进入土壤的土壤水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而被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______■教材P86~87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______■教材P88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燥,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土壤水位逐渐下降。______■教材P90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对生物的影响是“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对地方气候的影响是“变得温和湿润”,对泥沙沉积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减少”,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是“洪水频率减少或者洪水灾害减轻”。______■教材P93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教材给出的小资料进行分析。______■教材P93~94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2.高山草甸在南坡位于4500~4900m之间,在北坡位于4000~4800m之间。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高;北坡为阴坡,气温相对较低,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低。3.不会。两者的水热状况存在差异,因此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必然有差别。______■教材P95~96资料1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季型草坪适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阔的休憩空间,美学和视觉效果也比较好。______■教材P96资料2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可能产生的问题:浪费有限的财力和水资源,可能造成城市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可能破坏本地生态环境。2.没有考虑到两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景观建设方案缺乏必要的论证。______■教材P96评价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当慎重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应从本地自然条件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的环境和人文条件,多采用本地的草种。2.问题是开放的,结论也无优劣之分,言之有理即可。(2018·高考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回答1~3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第1题,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