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表数据的处理》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基本信息设计者张洪菁单位武进区遥观初级中学案例名称工作表数据的处理适应范围(标明年级和模块)初二年级模块四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工作表数据的处理》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五章电子表格第五节的内容。涉及表格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数据库概念及操作。工作表数据的处理是信息加工的重要手段,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有工作表基础知识之上的延伸,并贯穿了EXCEL以后整个的教学,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由此可见,它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我将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来完成,本教学案例是第1课时。二、学生分析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EXCEL的基本概念、工作表的基本操作以及工作表数据的运算等知识的运用。新课程特别强调“要教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其信息素养”,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些纯粹的技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教师除组织常规教学外,更多的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通过试一试,比一比,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并充分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试有回报,比有收获。考虑到学生学习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差距,个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习任务的梯度,有针对性地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组际交流。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据库中排序、筛选的概念;(2)掌握工作表数据的排序、筛选操作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设置的情境,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以任务为导向,明确处理的方法。(2)能利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主题进行探究,采用合适的信息处理方式来处理信息。(3)能归纳出排序和筛选处理信息的方法,并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信息活动习惯,增强信息素养。(2)培养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加强成就感与自信心。(3)激发主动关注社会、渗透爱我家乡的意识。四、学习重点与难点本节课主要是处理工作表中的数据,所以我将掌握数据的排序和筛选的方法作为本课时的重点,而将满足多个条件的记录筛选视为本课时的难点。在具体教学中,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以“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为背景,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分析,让学生以主人翁精神,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逐步领会数据处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在探求“满足多个条件的记录筛选”时,通过设计三个有梯度的小任务,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作为铺垫,再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思维碰撞,大大降低了难度。以上的阐述是前提和基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才是决定本课学习质量的关键一环。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师:为了客观衡量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根据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2006年的测算方法和指标体系与上年相同。所利用的数据是2005年的县(市区)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出示:“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工作表(没有经过排序的原始工作表)。师:怎样才能清楚各个县(市)在综合结果中所占的位置,如我们武进?生:排队、排位置……师:体育课上的整队我们是如何排的呢?生:按身高从低到高排。师:身高就是这次排队的关键,从低到高就是这次排队的顺序了,而这次排队在我们数据处理中称为排序。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通过对“测评结果”工作表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探究分析全国县域的...